践行ESG理念需要扎根商业本质

 

 

在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,ESG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“ESG”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,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《Who Cares Wins》报告,报告中正式倡议企业不再只注重单一的盈利指标,而应从环境、社会影响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。2015年《巴黎协定》签订以来,ESG(关注企业环境、社会、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)在全球开始普及,对公司价值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,也曾为衡量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一种指标。

 
 

在实践中,简单套用ESG理念和评价指标体系可能出现“水土不服”。一方面,因为无法避免的语言障碍,国际指数公司抓取和理解中国企业的ESG数据存在一定困难;另一方面,评级机构与上市公司沟通不畅,反馈效率低并且容易出现误判。

目前,全球已有600多家ESG评级机构开展企业ESG评价工作,由于各家评价机构对ESG的理解和出发点、落脚点不同,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、评价方法和权重设置存在明显差异,评价结果难以达成共识。同时,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、经营理念和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异,导致国际ESG评级机构设计的指标普遍缺乏对中国市场发展的理解,粗暴照搬套用国际现有ESG信息披露框架、评价评级体系和方法不能客观反映我国企业ESG方面的真实表现和社会价值,并且在实际上造成对我国企业ESG评级结果系统性偏低,甚至被严格的ESG基金减持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,值得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和严肃对待。

 
 

践行ESG理念需要扎根商业的本质,深入考量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企业发展阶段。只有有效将ESG理念与实践跟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长期经营的可持续挂钩起来,才能够持续的推动企业更加积极主动进行这方面的投入和布局。

 

从企业的角度看,ESG的主流化意味着社会已经对企业运作的外部影响有了新的认识,对企业的价值有了新的评估标准。企业要在内部形成共识,把ESG当作优化自身经营理念、治理、管理的机会,将ESG的理念融入自身经营管理,持续优化完善公司治理架构,重塑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,改进内部考核与评价机制,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,形成持续发展新型竞争力。

从外部环境角度,ESG是国际通用语言,在基本逻辑、核心内容、方法途径等方面属于国际通用,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通用的评定标准。我们既需要国际接轨,更需要契合地域和行业的特点,必须要契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,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特点、产业布局、行业发展阶段,在充分考量企业业务属性及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关键因素,合力达成商业向善的最终目标。

企业是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单元,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。社会各界在推进ESG落地执行过程中,需要扎根商业本质,需要充分考虑我国阶段性发展特征和本土特色,同时鼓励企业发出更多的声音讨论,更加清晰的为企业定义ESG的收益与成本,带动更多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 , 凝聚合力 ,通过ESG创新实践助推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

 
 
 
 
 
 

 

创建时间:2024-02-13 08:05
浏览量:0
首页    ESG    ESG观察    践行ESG理念需要扎根商业本质